来源: 拓吉凯工作服论坛
发布时间: 2012/4/7 13:58:22
原文链接
[收藏]
每年春季刚过,合泰路上数以百计的招工摊摆在两侧人行道上。
这些分布在合泰、龙泉地区的
工作服加工厂,他们要剪裁师、打扣工、烫工、车工,人数从几十名到上百名不等,这些工厂等着招来工人开工生产。
李强,“85后”,攸县人, 他在这些招工摊前犹豫不决。回株洲前他曾在广州服装厂工作2年,为了离家近点,他回到合泰一
zhifu加工厂。
他抱怨工厂的环境,“老板租间民房就成了工厂,货物、机器设备、工人都挤在这间狭窄的房子里,混浊的空气、嘈杂的机器声让人难以忍受。”
今年他不愿再回这家工厂了,他要找家环境好点、待遇高点的厂子。可是这些分布在合泰、龙泉地区的
工作服厂家加工作坊条件都差不多,这让他有点怀念在广州的日子。
而与应聘者的犹豫不决,招聘者则焦急很多。“工资涨了不少,但应聘的还是寥寥无几。”刘老板说:“很多人听到,业务忙时要上10个小时以上的班,就不会考虑了。”
这只是近几年来,用工荒众生相中的一个缩影。而芦淞服饰真正紧缺的并不是工人,而是
制服定制设计和高管人员。
2007年,湖北的王文彬高考填志愿时,填的是湖南工业大学的服装设计,她现在回想起来,填湖南工大的唯一理由是自己还比较喜欢服装。
“我喜欢服装设计,我不会在乎刚开始时的工资高低,也不怕吃苦,关键是看能不能学到更多的服装设计知识,我的设计理念能不能被公司接受。”王文彬说,大四时她在武汉伊卡璐公司实习了近两个月。
尹佳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,她在实习时对服装领域相关工作有了较细致的了解,对自己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有基本定位,“是否适合自己,发展前景如何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。”
然而,当记者询问是否愿意留在株洲,到株洲的服饰企业工作时,尹佳客气地说,株洲的服装全国有影响,而且株洲也越来越漂亮宜居了,“可株洲的服饰企业没有品牌意识,没有创新氛围,店面内随处可见‘山寨’版衣服。”
“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,压力很小,会产生惰性,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,而且水货的长期存在,也会抑制设计者的创新思维。” 王文彬补充说。
“有些品牌服装款式卖得很红火,但是那些加工厂只需派技师到市面上‘考察’一番,就能照葫芦画瓢,几天后,就能看到仿制品在市场上销售了,这对正牌经销商冲击巨大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工厂老板说。
“但芦淞服饰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,这种简单的复制日子不能长久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说,对服装企业生存现状的判断也许不同的人士存在分歧,但对未来的判断却共识甚高:即未来芦淞服饰必须向设计、创意、品牌发展。
胡忠良将服装产业链比作金字塔,而高附加值的塔尖就是设计、品牌。他说,由于服装行业的门槛低,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都是抱着解决温饱的心态进来的,所以造成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。
“现在有一部分老板有了经验、资金、观念之后,开始寻找自我突破了。”胡忠良说,特别是服装原材料和工资上涨之后感触最深。
据了解,棉纱不断涨价,2010年4月开始涨,2009年底2.9万元一吨的棉纱,到了2010年底变成了4.8万元一吨,这让本来就利润低下的服装加工厂日子更加难过。
“转型升级,把产品价格卖得更高,但是这需要人才,需要资金投入,需要企业家精神。”这位业内人士的困惑,道出了芦淞服装企业的集体困惑。
株洲的服装企业老板曾组团到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参观,西柳镇政府提出“名镇育名牌、名牌助名镇”的发展战略让这些服装老板印象深刻,如今西柳裤类品牌就有500多个,并有4个品牌成为辽宁省著名商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