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欣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创意服装设计大赛“兄弟杯”的创始人,中国服装设计金龙奖杰出贡献奖提名奖章获得者,“中华杯”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十三届评委会主席,也是江西服装学院的名誉院长。李欣曾获中国服装功勋人物奖章,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服装教育家。
服装教育家李欣
回忆往事,李欣兴奋又自豪于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服装业的变化。谈到当年参加兄弟杯大赛的选手时,李欣眼里会显露出母亲一样的慈爱;而在说到对年轻设计师的劝告时,她的话语中洋溢着对未来一代的深切关怀。
服装穿着:
从“全民撞衫”到追求个性
从一片绿的军装到一片青灰的中山装,再到的确良,中国人的着装文化有什么改变呢?
李欣说:“解放初期以来,中国服装都是比较单一的款式,女装基本都是开扣翻领衬衫,后来由衬衫发展了工装裙。当时的裁缝只要掌握了开关领衬衫、中式罩衫、学生装、工装裙、中山装这几个基本款式就可以走遍天下了。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。”
一切变化始于1978年,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,国外电影陆续进入中国,敲开了国人紧闭的时尚之门。让李欣记忆最深刻的两部影片,一部是朝鲜电影《摘苹果的时候》,影片中男主人公穿着卡其色夹克衫,两边各一个斜插袋,这种现在看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款式,却在当时却掀起了一股模仿的热潮;另一部是日本电影《血疑》,影片中女主人公幸子荷叶边白衬衣搭配裙子的装扮,让那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,衣柜除了军装、工装外空空如也的中国女性突然间感到无比的新鲜。一些敏感的裁缝师傅意识到这些变化,很快就模仿着设计了“幸子衫”,一时间,大街上满眼都是穿着荷叶边白衬衣的女性。
“当时人们从一种比较禁锢的状态中突然解放出来,从众心理控制了大众的穿着习惯,只要一个款式好,就可以几千、几万件地批量生产同一个款。所以走在大街上,撞衫现象极其普遍。但人们并不觉得尴尬,相反,她们认为如果大家都喜欢穿,这种款式一定是流行的,所以就更加放心。”李欣回忆起当时的跟风热多少有点无奈,“的确良、尼龙,这些料子穿着都不舒服,但有一种新鲜感,恨不得人人都有一条。”从国外走私进来的蛤蟆镜、牛仔裤也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中国。“蛤蟆镜上贴个商标,没人舍得揭掉,因为那是国外货的标志。”
后来大家渐渐从从众演变到开始个性化着装。百货商店里,大批量生产的服装开始不好卖了,多品种、小批量的服装开始适应社会的需求。“船小好调头”,个体服装厂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。
服装穿着开始从“全民撞衫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。场合性着装的衣着方式也渐渐被国人采纳。李欣说:“过去,大部分人一件衣服穿很久。现在,一天换一件是很常见的。在西服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,很多人穿着西服旅游、爬长城,甚至连挑担子、卖菜的也穿西服。”在物质还不是很丰富的时候,大家将新鲜的穿着发挥到了极致。
李欣说,“这30年的变化太大了。比如以前,大家都不关注内衣,很多人的背心都带着窟窿眼,甚至不少人都不穿内衣。而现在,大家都讲究内衣的穿着品质,关注内衣流行趋势。即使是在家里,也穿着不同的服装,除了家居服,还有散步穿的休闲装,睡觉穿的睡衣。”
温馨提示:拓吉凯是中国著名工作服厂,工作服,工作服厂家,订做工作服,定做作服,企业工作服,制服加工,定制服饰款式。款式时尚,精选面料,做工精细,提供Logo刺绣,印花,特体等特色服务,工作服厂家 直销10套起订" ,详情可致电:400-678-5559